宽城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情况
2019-06-06 10时23分浏览次数:

一、基本情况

宽城经济开发区是河北省首批省级工业园区。2011年5月,省政府批准设立宽城龙城新型材料产业聚集区。2013年9月组建园区管委会,规格为副处级。2014年3月,省政府对全省各类园区进行统一规范整合,将宽城龙城新型材料产业聚集区更名为河北宽城经济开发区。园区规划范围涉及龙须门、板城、宽城、化皮4个镇25个行政村,规划面积37.81平方公里(到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11.71平方公里,到2030年建设用地规模24.83平方公里)。目前,建成面积4.5平方公里,核心区建成面积2.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50家。产业布局以钒钛新材料及制品、新型建材两个产业为主导,文旅康养、电商物流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全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1亿元,税收1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53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35.2亿元

二、开发区建设主要做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转型升级引领区、开放招商主阵地优势,以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坚持软、硬环境建设一起抓,努力打造招商引资高地。开发区核心区收储土地6300亩,去除供地,目前储备预留工业用地2200亩,项目建设用地充足;建成主干路2条,辅助连接路6条,园区路网实现了全覆盖;建成2座22万站、4座11万站、3座3.5万站,保证了园区供电安全;投资5.8亿元建成大引水工程,年供水可达5500万立方,园区企业给水实现即用即供;开发区供热管网与第三热源厂同步建设,为企业提供了供热保障;建成投用宽清燃气、宽城金鸿2家清洁能源生产经营企业,铺设供气管道27公里,园区企业用气保障充足;县城污水处理厂采用改良A2O+深处理工艺实现增容,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4万吨,区内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实现在线监控平稳运行;开发区通信、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已全部实现园区全覆盖。

(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等大好机遇,优化调整开放招商政策,加强对接京津和国内重点区域,全力跑办承接转移转型类大项目、好项目,推进园区规划产业项目集聚发展。截至目前,区内已落地新通源、正一、金河、绿标4个亿元以上绿色建材项目,建成昊天、泰航、林松等3个钒钛新材料项目和盛乾、升华、天海、冠、圣地源等5个先进装备制造项目,神栗食品、大米深加工、高锶矿泉水等绿色有机食品(天然山泉水)项目和宽河电商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成为开发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推进建设的压力容器产业基地项目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压力容器制造产业园区之一。

(三)创新驱动产业技术升级。以创建河北省双创示范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大众创业。搭建京津冀产业转移和科技创新平台,引导辖区企业与16家京津冀科研和技术机构建立联络合作机制,与30多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努力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建立创业激励机制,完善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科技研发、新产品推广等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建成宽航新材料、宽城电商、高科技人才3个创业孵化基地和升华压力容器、绿标建材、盛乾电机、琢酒、新通源尾矿利用5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创建32家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获批2个院士工作站。建设企业加速器面积23.8万平方米,文化产业园面积1700平方米宽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被市工信局授予首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

三、主要存在问题

(一)投融资平台支撑无力。开发区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问题,后续发展无力。开发区虽然建立了投融资公司,但没有实质性运作,没有有效发挥融资担保服务等职能作用。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技术支撑不足。园区内部分产业项目虽然建立了自己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但目前技术转化成果不明显,人才和技术力量仍需加强。

(三)园区主导产业链条单一。钒钛新材料及制品产业目前仅有兆丰、帝圣、林松、升华、天海等几家企业,钒钛资源利用下游产业链条还比较单一,产类不丰富,缺人才、缺技术,产业层次偏低。

(四)创新驱动力不足。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进滞后,人员配备没有全部到位。

四、下步主要推进措施

(一)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围绕推进压力容器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采取以商招商方式,创造有利条件,推进升华与意向企业对接,加快实现山东、天津、北京等地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在我县开发区落地。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对重点项目特殊对待,在继续实施开发区重大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政策基础上,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同类或相关产业制造商来开发区投资建厂。

(二)加大主导产业培育。对升华、天海等钒钛利用下游产业链上的强链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其做大做强。大力推进压力容器产业园建设,采取工业地产模式,多渠道融资,建设标准厂房和配套设施,保证外来企业拎包入住、降低投产成本。同时,积极培育钒钛资源利用其他下游产业,做优做强硬质合金、金属复合材料、装甲车配件等补链企业。

(三)创新驱动产业技术升级推进园区资源与京津科研院所深度对接协作,建设一批创新孵化平台,推动一批科研专项、科技项目落户开发区,吸引一批京津科研成果来开发区孵化转化,推动园区产业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升华、天海为龙头,发挥既有优势,推动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研发,拉动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及下游企业入园,打造全国最大压力容器产业基地。新通源、正一、绿标等企业为龙头,培育技术优势,拓宽产品领域,提高微晶石、发泡陶瓷等现有产品市场份额,谋划新上集成房屋、新型墙材板材等项目,打造全国高端绿色建材产业基地。

(四)完善开发区平台支撑。在大力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做活投融资平台,推动宽城龙发投资有限公司实质性运转,切实发挥服务中小企业作用。强力推进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和薪酬制度改革,加快落实全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